2017年国内外稻谷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
2017年是稻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,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,早籼稻播种面积下滑,三大稻谷品种最低收购价全线下调,早籼稻市场行情整体好于往年。国际市场上,大米供需持续宽松局面,国内外价差宽幅波动,对国内大米市场冲击力度不减。后期随着中晚稻的陆续上市,市场供需形势进一步宽松,稻强米弱、新强陈弱格局或将更加凸显。
稻谷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初显成效
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,我国稻谷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,总产量相对较高,但是普通稻和优质稻比重失衡,普通稻产量高,市场需求量有限,优质稻产量低,市场需求量大。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下调,有助于生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,从重数量向调结构转变。《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(2016-2020年)》提出稻谷生产结构调整要巩固北方粳稻产区,稳定南方双季稻生产,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,促进提质增效。到2020年,水稻面积稳定在4.5亿亩,优质稻比例达到80%。
随着种粮比较收益的变化以及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取消,粮食品种间的种植结构调整出现较大变化,东北粳稻替代玉米种植,南方籼稻产区一季稻替代双季稻种植,据预估2017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约4.58亿亩,同比增加202万亩,增幅0.44%。分品种看,早籼稻播种面积稳中下降,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相对持稳,粳稻播种面积增加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早籼稻播种面积8195万亩,同比减少235万亩,减幅2.8%。
今年南方早籼稻播种以来,阳光、雨水相对较好,大部地区气候适宜,前期苗情长势总体正常,但6月下旬后,南方产区遭遇持续强降雨,大片农作物被水浸泡绝收,早稻受灾严重。总的看,虽然今年早稻受强降雨和面积调减双重影响,产量出现下降,但由于粳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,如果后期天气正常,全国稻谷产量或仍将是个增产年景。初步预计2017年全国稻谷产量约20780万吨,同比增220万吨,增幅1.07%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早籼稻总产量3174万吨,同比减少103.7万吨,减幅3.2%;单产387公斤/亩,同比减少1.5公斤/亩,减幅0.4%。
最低收购价全线下调 政策市影响逐渐弱化
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十几年来,对稻谷市场的影响十分深远,稻谷市场一度成为典型“政策市”的代表。从2016年开始,稻谷最低收购价开启下调模式,拉起改革的序幕。当年拿早籼稻试水,最低收购价较上年下调40元/吨,跌幅1.48%。2017年政策改革继续发力,三大品种最低收购价同时下调,跟2016年价格相比,早籼稻下调60元/吨,跌幅2.26%;中晚籼稻下调40元/吨,跌幅1.45%;粳稻下调100元/吨,跌幅3.23%。这是自2004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大幅调整的现象,调整后的稻谷最低收购价基本恢复到2013年左右的水平。
2003年以来,我国稻谷产量稳步提升,2015年达到2.08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。在十二连增的背后,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稻谷市场价格,从2004年到2016年的十三年时间里最低收购价上涨了一倍,带动稻谷价格稳步走高,而终端大米价格受市场供需主导,价格涨幅低于稻谷价格涨幅。稻谷与大米价格的双轨线运行,导致稻强米弱格局逐渐形成并发展为常态。原料采购成本高企,终端大米价格低迷,两头挤压导致大米加工企业利润下滑严重,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,近两年行业开机率下降严重,米企倒闭及转型引发行业大洗牌。最低收购价的下调,逐渐弱化稻谷政策市的影响,或将对缓解稻强米弱的市场格局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稻谷市场新强陈弱格局未改
8月份新季早籼稻收购正值高峰期,市场收购主体多,竞争激烈,行情明显好于往年。相比较陈粮市场上,主要受拍卖行情主导,弱势格局短期难有改观。目前新季早籼稻价格高位企稳,主产省多地价格均在托市价上方运行。因前期各类主体积极入市,今年早籼稻社会收购量同比明显增加,截止到8月底,仅有江西和湖南两省启动托市收购工作,政策性收购量下降幅度较大。据国家粮食局数据统计,截至8月25日,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563万吨,同比减少35万吨,减幅5.85%。其中江西省收购276万吨,同比增加19万吨;湖南省收购125万吨,同比减少27万吨。收购量下降的原因,一是早籼稻政策性收购范围小,收购进度慢;二是随着早籼稻市场行情转好,农户惜售心理增强,售粮进度较往年变慢;三是普优稻谷价差拉大,优质稻优质优价特征明显,企业采购重质不重量。
目前距离新季中晚稻大量上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,当前中晚稻市场整体处于青黄不接时期,购销仍以政策性中晚稻拍卖出库为主。截止到8月25日,2017年累计投放2014年-2016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2609.25万吨,成交171.57万吨,成交率6.58%;累计投放2013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894.18万吨,成交441.92万吨,成交率23.33%。总量约有超过600万吨的陈季中晚稻分批次投放到市场上来。整体看,2013产中晚稻拍卖价格相对较低,成交情况要好于2014-2016年产中晚稻,也更受市场的欢迎。随着大量政策性中晚稻进入市场流通,供应相对宽松,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,中晚稻偏弱格局难有大的改观
国际市场大米供需持续宽松 进口压力逐渐增加
据美国农业部8月份发布的供需平衡数据显示,2017/18年度全球大米产量48259万吨,总供给量60198万吨,总消费量47907万吨,期末库存12292万吨。大米产量、总供给量及消费量略低于上年度,但仍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水平,大米库存再创历史新高,经测算2017/18年度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高达25.66%,整体供需仍处于相对宽松局面。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开大米进口闸门,大米进口来源国增多,韩国、美国等纷纷加入对中国出口大米的行列。世界贸易组织8月21日发布消息称,美国申请调查中国针对大米关税配额的使用问题。美国认为中国未充分使用应有的关税配额,违反在WTO的承诺,令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谷物获得的中国市场准入有限,伤害了美国的农产品出口。2017年中国大米进口的关税配额量为532万吨,配额内关税3%,配额外关税65%(最惠国),普通国180%。近三年我国大米年度进口量300多万吨,尚未达到配额使用量上限,因此成为美国对华攻击的借口。由此可见我国大米进口压力重重,不仅面临国外低价大米的竞争,还面临行政施压的风险。
国内外价差拉大 进口大米冲击力度不减
2017年东南亚大米出口报价大幅上涨,大米库存处于低位和需求强劲是催生大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。据国际水稻研究所统计,全球前五大大米出口国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泰国、越南和美国的大米库存总量约为2900万吨(2012年曾达到4100万吨高位),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需求方面,根据USDA预测,由于孟加拉国遭遇严重水灾等因素,2018年全球大米贸易量预估值增加至4230万吨,处于有史以来第三高位。8月份随着东南亚新季稻米陆续上市,主要出口国大米出口报价开始出现回调趋势,较前期高点略有下降。截止到8月23日,泰国100%B级大米FOB报价407美元/吨,较年初涨16美元/吨,较年内高点跌70美元/吨;巴基斯坦破碎率5%大米FOB报价395美元/吨,较年初涨58美元/吨,较年内高点跌15美元/吨;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,我国进口大米的进口成本逐渐降低,国内外大米价差有扩大趋势,进口米的价格优势比较明显。据海关总署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8.05万吨,同比增加13.19万吨,增幅高达88.73%;1-7月累计进口大米240.27万吨,同比增加26.11万吨,增幅12.19%。预计2017年大米全年进口量将超过去年353万吨的水平,再创历史记录。
中晚稻即将上市 后期供需形势趋于宽松
8月末江南大部分晚稻处于拔节期,华南处于分蘖期,海南局部进入乳熟成熟期。东北、江汉、江淮西部和西南地区大部分一季稻处于抽穗开花至乳熟期,四川盆地进入成熟阶段,江淮和江南东部一季稻处于孕穗至抽穗期;全国一季稻一类苗比例为32%,中晚稻生长形势整体较好,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,中晚稻丰产可期。目前南方中籼稻已经零星上市,价格低开,预计大规模上市要到9月中下旬。后期随着新季中晚稻大量上市,稻谷市场供需宽松局面将进一步增强。进入9月份后,随着天气转凉贸易商备货量增加、大中专院校开学集中性消费增加、中秋国庆双节临近,食品厂消费用量也将有所增加,将会刺激大米走货量提升,米价或将有短期回升趋势,长期来看,我国稻谷库存高企,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偏高,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,米价缺乏上涨的基础,市场关注焦点将逐步转移到新粮市场上来,稻强米弱、新强陈弱格局或将进一步凸显。
稻谷市场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,2017年“稻”路依然艰辛。稻谷种植结构调整、最低收购价下调、临储拍卖加快去库存等问题仍需要时间去见证效果。阵痛期过后,必定迎来市场的春天!
(来源:中华粮网)
稻谷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初显成效
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,我国稻谷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,总产量相对较高,但是普通稻和优质稻比重失衡,普通稻产量高,市场需求量有限,优质稻产量低,市场需求量大。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下调,有助于生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,从重数量向调结构转变。《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(2016-2020年)》提出稻谷生产结构调整要巩固北方粳稻产区,稳定南方双季稻生产,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,促进提质增效。到2020年,水稻面积稳定在4.5亿亩,优质稻比例达到80%。
随着种粮比较收益的变化以及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取消,粮食品种间的种植结构调整出现较大变化,东北粳稻替代玉米种植,南方籼稻产区一季稻替代双季稻种植,据预估2017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约4.58亿亩,同比增加202万亩,增幅0.44%。分品种看,早籼稻播种面积稳中下降,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相对持稳,粳稻播种面积增加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早籼稻播种面积8195万亩,同比减少235万亩,减幅2.8%。
今年南方早籼稻播种以来,阳光、雨水相对较好,大部地区气候适宜,前期苗情长势总体正常,但6月下旬后,南方产区遭遇持续强降雨,大片农作物被水浸泡绝收,早稻受灾严重。总的看,虽然今年早稻受强降雨和面积调减双重影响,产量出现下降,但由于粳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,如果后期天气正常,全国稻谷产量或仍将是个增产年景。初步预计2017年全国稻谷产量约20780万吨,同比增220万吨,增幅1.07%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早籼稻总产量3174万吨,同比减少103.7万吨,减幅3.2%;单产387公斤/亩,同比减少1.5公斤/亩,减幅0.4%。
最低收购价全线下调 政策市影响逐渐弱化
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十几年来,对稻谷市场的影响十分深远,稻谷市场一度成为典型“政策市”的代表。从2016年开始,稻谷最低收购价开启下调模式,拉起改革的序幕。当年拿早籼稻试水,最低收购价较上年下调40元/吨,跌幅1.48%。2017年政策改革继续发力,三大品种最低收购价同时下调,跟2016年价格相比,早籼稻下调60元/吨,跌幅2.26%;中晚籼稻下调40元/吨,跌幅1.45%;粳稻下调100元/吨,跌幅3.23%。这是自2004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大幅调整的现象,调整后的稻谷最低收购价基本恢复到2013年左右的水平。
2003年以来,我国稻谷产量稳步提升,2015年达到2.08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。在十二连增的背后,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稻谷市场价格,从2004年到2016年的十三年时间里最低收购价上涨了一倍,带动稻谷价格稳步走高,而终端大米价格受市场供需主导,价格涨幅低于稻谷价格涨幅。稻谷与大米价格的双轨线运行,导致稻强米弱格局逐渐形成并发展为常态。原料采购成本高企,终端大米价格低迷,两头挤压导致大米加工企业利润下滑严重,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,近两年行业开机率下降严重,米企倒闭及转型引发行业大洗牌。最低收购价的下调,逐渐弱化稻谷政策市的影响,或将对缓解稻强米弱的市场格局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稻谷市场新强陈弱格局未改
8月份新季早籼稻收购正值高峰期,市场收购主体多,竞争激烈,行情明显好于往年。相比较陈粮市场上,主要受拍卖行情主导,弱势格局短期难有改观。目前新季早籼稻价格高位企稳,主产省多地价格均在托市价上方运行。因前期各类主体积极入市,今年早籼稻社会收购量同比明显增加,截止到8月底,仅有江西和湖南两省启动托市收购工作,政策性收购量下降幅度较大。据国家粮食局数据统计,截至8月25日,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563万吨,同比减少35万吨,减幅5.85%。其中江西省收购276万吨,同比增加19万吨;湖南省收购125万吨,同比减少27万吨。收购量下降的原因,一是早籼稻政策性收购范围小,收购进度慢;二是随着早籼稻市场行情转好,农户惜售心理增强,售粮进度较往年变慢;三是普优稻谷价差拉大,优质稻优质优价特征明显,企业采购重质不重量。
目前距离新季中晚稻大量上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,当前中晚稻市场整体处于青黄不接时期,购销仍以政策性中晚稻拍卖出库为主。截止到8月25日,2017年累计投放2014年-2016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2609.25万吨,成交171.57万吨,成交率6.58%;累计投放2013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894.18万吨,成交441.92万吨,成交率23.33%。总量约有超过600万吨的陈季中晚稻分批次投放到市场上来。整体看,2013产中晚稻拍卖价格相对较低,成交情况要好于2014-2016年产中晚稻,也更受市场的欢迎。随着大量政策性中晚稻进入市场流通,供应相对宽松,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,中晚稻偏弱格局难有大的改观
国际市场大米供需持续宽松 进口压力逐渐增加
据美国农业部8月份发布的供需平衡数据显示,2017/18年度全球大米产量48259万吨,总供给量60198万吨,总消费量47907万吨,期末库存12292万吨。大米产量、总供给量及消费量略低于上年度,但仍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水平,大米库存再创历史新高,经测算2017/18年度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高达25.66%,整体供需仍处于相对宽松局面。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开大米进口闸门,大米进口来源国增多,韩国、美国等纷纷加入对中国出口大米的行列。世界贸易组织8月21日发布消息称,美国申请调查中国针对大米关税配额的使用问题。美国认为中国未充分使用应有的关税配额,违反在WTO的承诺,令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谷物获得的中国市场准入有限,伤害了美国的农产品出口。2017年中国大米进口的关税配额量为532万吨,配额内关税3%,配额外关税65%(最惠国),普通国180%。近三年我国大米年度进口量300多万吨,尚未达到配额使用量上限,因此成为美国对华攻击的借口。由此可见我国大米进口压力重重,不仅面临国外低价大米的竞争,还面临行政施压的风险。
国内外价差拉大 进口大米冲击力度不减
2017年东南亚大米出口报价大幅上涨,大米库存处于低位和需求强劲是催生大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。据国际水稻研究所统计,全球前五大大米出口国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泰国、越南和美国的大米库存总量约为2900万吨(2012年曾达到4100万吨高位),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需求方面,根据USDA预测,由于孟加拉国遭遇严重水灾等因素,2018年全球大米贸易量预估值增加至4230万吨,处于有史以来第三高位。8月份随着东南亚新季稻米陆续上市,主要出口国大米出口报价开始出现回调趋势,较前期高点略有下降。截止到8月23日,泰国100%B级大米FOB报价407美元/吨,较年初涨16美元/吨,较年内高点跌70美元/吨;巴基斯坦破碎率5%大米FOB报价395美元/吨,较年初涨58美元/吨,较年内高点跌15美元/吨;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,我国进口大米的进口成本逐渐降低,国内外大米价差有扩大趋势,进口米的价格优势比较明显。据海关总署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8.05万吨,同比增加13.19万吨,增幅高达88.73%;1-7月累计进口大米240.27万吨,同比增加26.11万吨,增幅12.19%。预计2017年大米全年进口量将超过去年353万吨的水平,再创历史记录。
中晚稻即将上市 后期供需形势趋于宽松
8月末江南大部分晚稻处于拔节期,华南处于分蘖期,海南局部进入乳熟成熟期。东北、江汉、江淮西部和西南地区大部分一季稻处于抽穗开花至乳熟期,四川盆地进入成熟阶段,江淮和江南东部一季稻处于孕穗至抽穗期;全国一季稻一类苗比例为32%,中晚稻生长形势整体较好,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,中晚稻丰产可期。目前南方中籼稻已经零星上市,价格低开,预计大规模上市要到9月中下旬。后期随着新季中晚稻大量上市,稻谷市场供需宽松局面将进一步增强。进入9月份后,随着天气转凉贸易商备货量增加、大中专院校开学集中性消费增加、中秋国庆双节临近,食品厂消费用量也将有所增加,将会刺激大米走货量提升,米价或将有短期回升趋势,长期来看,我国稻谷库存高企,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偏高,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,米价缺乏上涨的基础,市场关注焦点将逐步转移到新粮市场上来,稻强米弱、新强陈弱格局或将进一步凸显。
稻谷市场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,2017年“稻”路依然艰辛。稻谷种植结构调整、最低收购价下调、临储拍卖加快去库存等问题仍需要时间去见证效果。阵痛期过后,必定迎来市场的春天!
(来源:中华粮网)
- 上一条:夏收在即,今年小麦整体质量如何
- 下一条:仪征益江公司获批“棕榈油指定交割仓库”